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李晓静:苦练“飞针绝活”,“一针见血”快稳准(附视频)
在医疗护理的浩瀚星河中,采血室护士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她们手中那根细细的针头,却承载着患者对医疗的第一印象。从事采血工作中,我深知“一针见血”,是技术与人性的双重考验。传统穿刺手法常因进针速度迟缓、角度偏差及操作方式不当,加剧患者疼痛,尤其在面对血管条件复杂的患者时更为明显。这正是我钻研“飞针”技术的初衷,让技术成为缓解疼痛的“无影良药”。
点击播放视频
在铜仁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日均接诊上百人的采血室,时间就是效率。飞针技术凭借高效的操作流程,缓解采血室拥堵状况,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尤其在体检高峰期,飞针技术的高效性优势更为突出,能提高采血速度和时间,保障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
改变穿刺方法的初衷,是我作为成员参加医院开展“如何提高一针见血成功率”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护理项目。通过查找文献、指南、短视频等, 如何通过优化穿刺角度与方式,实现在降低患者疼痛的同时又能快速、精准、稳定地穿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飞针技术的核心在于“快、稳、准”:以30°左右角度快速刺入皮肤,利用惯性突破血管壁,尽快完成。相比传统手法,“飞针”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组织损伤小:缩短针体在皮下组织的停留时间,减少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二是精准度高:借助手腕弹性控制进针深度,避免反复调整造成的二次损伤;三是疼痛感轻。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患者的血管条件差异显著。为最大化发挥飞针技术优势,我们结合血管解剖特点,针对性开展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个性化的穿刺方案:对弹性差的老年血管采用15°浅角飞针,肥胖患者则加大穿刺角度。
当听到患者惊叹“还没感觉就完成了”,这种信赖感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为良好的护患沟通奠定基础。在针尖与血管的方寸之间,我们以持续精进的技术,编织着医患信任的纽带。
供稿:铜仁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主管护师 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