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何琴:颅脑禁区的逐光守护者

初入职场:破茧成蝶,淬炼专业与温情
从静脉穿刺时手颤如叶到留置针操作稳如机械,从面对脑疝患者呕吐本能后退到为便秘患者人工辅助通便,我用无数个日夜读懂了重症护理的第一层密码:技术是生存底线,而心肠的柔软与神经的坚韧,才是职业的血肉。
神经重症:毫米级博弈,守护生命最后防线
在神经重症的战场上,我以毫米级的精准与秒级的响应守护生命,密切监测瞳孔,成功预判脑疝前兆;为昏迷患者实施唤醒护理,用家属录音唤醒生命微光。床头抬高30°防误吸、翻身时保持头部中立位防脑疝,严格遵循仪器报警10秒响应准则,将“技术+心理”双重护理融入日常。对清醒的气管插管患者轻声安抚,用纸条传递“您别怕,我们一直在”的安全感,成为患者看得见的希望。在神经重症的“颅脑禁区”,我以敏锐的观察和秒表级的响应,构筑生命防线。
技能赛场:以赛促学,淬炼实战硬实力
我将赛场标准转化为临床能力,用肌肉记忆筑牢生命防线,还记得巡视病房时遇患者心跳骤停,熟练完成心肺复苏及除颤操作,团队抢救15分钟成功复律。 市级重症护理技能竞赛一等奖及应急演练的背后,是同一动作重复200次的坚持。我始终坚信:技能不是表演,是刻进骨子里的救人本能。
急救培训:跨界播种,延伸护理边界
我将专业技能从医院延伸到社会,成为行走的生命急救伞。 在学校、消防队、交警队开展“心肺复苏”实操培训,用「1001、1002……」的计数声传递急救知识。 培训过的消防队员成功救活“心脏骤停患者” ,印证了护理不仅在医院,更在每一个需要急救的角落,也让“黄金4分钟”急救理念深入人心,用专业赋能公众自救能力。
抗疫战场:白衣为甲,诠释使命担当
疫情期间,一位阿姨出院前塞给我手绘卡片:“谢谢你们,让方舱成为有爱的家。”这一刻,抗疫让我懂得:护理不仅是医院里的专业照护,更是灾难面前“召之即来”的担当,脱下防护服后,鼻梁的压痕、泡皱的双手,都是青春最特殊的“勋章”。
再一个六年,做更亮的提灯人
六年光阴,我在颅脑禁区中逐光而行,用精准的操作、温暖的守护和不懈的成长,书写生命至上的答卷。未来,我将继续深耕神经重症护理,以更专业的姿态照亮患者的重生之路——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使命,所以前行。
供稿:铜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护师 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