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关注铜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传统开颅取样活检花3小时 机器人30分钟揪出“病根”|铜仁市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全市首例机器人导航颅内活检术
本以为开颅要花3小时,大动干戈让人遭大罪!没想到医生叫来“机器人”,只花30分钟就找到了病根。不久前,铜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上演“科技与狠活”,实施全市首例机器人导航颅内活检术,填补铜仁市神经外科领域智能导航技术空白,标志着该院脑部疾病诊疗迈入“毫米级精准时代”。
故事要从阿莲(化名)身体疲惫说起。不久前,这名50多岁的女子发现四肢乏力,身子不听使唤了。以为是劳累造成的,过一段时间就好。结果,等了很长一段时间,症状越来越严重。
她来到铜仁市人民医院检查,CT医学影像显示:大脑长了4个大小不一的肿瘤,最大的有蚕豆那么大,最小的有绿豆大,还藏在大脑深部“危险地带”。
大脑长肿瘤,就像“定时炸弹”,每一秒都会让病情恶化,需要取样活检,立即查明肿瘤的病变性质。按照传统的取样办法,需要开颅手术,在头上打开十公分的创口,历时至少3个小时。
“由于肿瘤微小且位置刁钻,传统开颅活检不亚于在迷宫里找蚂蚁,稍有偏差就可能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主刀医生蔡力双手比划着说,现在科室有了“王炸装备”——机器人,传统开颅手术遇到的问题游刃而解。
机器人一登场,直接把手术现场变成了“科幻片场”。蔡力把患者的CT、磁共振影像往里一输,3D立体出来了,肿瘤位置标得明明白白,连周围血管都是清楚的,主打一个“无处遁形”。
消毒、铺巾、麻醉……蔡力操作着机器人,穿刺针避开所有“雷区”,精准插入颅骨下5厘米,30分钟时间,稳稳取出病变组织,创口只有1厘米。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术后第二天,阿莲就能下床行走,没像传说那样大动干戈让人遭大罪!经活体组织检测,她大脑里的肿瘤被确诊为恶性肿瘤。目前她已在铜仁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接受放化疗。不久前,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晓通过机器,为1名60多岁的病人取出脑内组织。
“开挂”的手术机器人到底啥来头?简单来说,这是一场“机器人+医生”的黄金搭档手术!通过机器人与医学影像的深度融合,医生可在毫米级精度(误差≤1毫米)下实时规划最优穿刺路径,仅需1厘米头皮切口、0.4厘米颅骨钻孔,就能精准抵达颅内病变区域,快速获取病理样本,让活检更安全、更高效。
“这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诊疗思维的革新。”主刀医生蔡力主治医师认为,机器人导航将医生的经验智慧与AI的计算优势深度融合,特别在深部微小病灶处理上展现独特优势。
据介绍,依托斯坦福大学归国学者铜仁市联合工作站专家领衔的智能神外工作站,科室发展得到质的飞跃,铜仁市人民医院已构建“影像导航-机器人手术-神经监护”的完整技术生态。近期将逐步开展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微创血肿清除、精准颅内占位等前沿术式。
神经外科负责人王振宇说:“从‘开颅探查’到‘钥匙孔手术’,我们团队正用科技重新定义神经外科的可能性。未来我们神经外科将继续推进技术迭代,让更多患者享受精准医疗的服务。”
通讯员 黄艺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