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守护爸妈的每一步:一份来自权威指南的防跌倒“秘籍”(原创)
您是否想过,
一个不经意的踉跄,
对父母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
它不仅是疼痛和惊吓,
更可能成为晚年生活质量的“分水岭”。

在全球范围内,跌倒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惊人数据,每年约有68.4万人因跌倒而离世,其中60岁以上的成年人占比最高[1]。而在中国,情况同样严峻,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害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2]。

面对这一触目惊心的现实,我们常常感到无助,只能反复叮嘱“小心点”。但“小心”二字太空泛,真正的防护需要科学的方法。幸运的是,权威的声音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一个由顶尖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在2024年发布了一份关于社区老年人跌倒预防的最新声明[2],为我们提供了两大“法宝”,让预防跌倒变得有章可循。

身体内部的“警报”: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肌肉力量减弱、平衡感变差、视力听力也大不如前,这些都是身体的自然老化。同时,一些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血管问题、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中风后遗症)以及认知功能下降,都会大大增加跌倒的风险。更不容忽视的是,很多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头晕、乏力,成为跌倒的“隐形推手”。
外部环境的“陷阱”:家,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却可能暗藏危机。浴室湿滑的地面、厨房不经意洒落的油渍、楼梯昏暗的灯光、卧室里散乱的杂物……这些都是常见的“陷阱”。此外,公园里不平的台阶、上下车时的匆忙,都是跌倒高发的瞬间。
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可达50%,而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每年跌倒率更是高达30%-40%[1]。这意味着,跌倒几乎是每个老年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挑战。


法宝一:动起来!把运动变成跌倒的“防火墙”
(1)平衡与步态训练:练习单腿站立、脚跟对脚尖走直线、太极拳等,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的稳定性。

(2)力量训练:从椅子上反复站起坐下、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和下肢的抗阻力训练,能增强肌肉力量,让步伐更稳健。
法宝二:“私人定制”!打造全方位的防护方案
Ø视力调整:定期检查眼睛,及时佩戴或更换合适的眼镜。
Ø家居环境优化:在浴室、马桶旁安装扶手,铺设防滑垫,移除家中不必要的障碍物,改善照明。
Ø用药审查:与医生一同评估正在服用的药物,看是否有增加跌倒风险的副作用,并进行调整。
Ø慢性病管理: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减少因疾病发作导致的跌倒。

作为子女,我们可以立即行动起来,为父母打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居家环境大改造:
·浴室/厨房:务必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楼梯/走廊:保证灯光明亮,扶手稳固。
·卧室:在床头放置一盏触手可及的夜灯,清理地面杂物。
生活习惯小贴士:
·牢记起床“三部曲”:醒来后先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来在床边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再等半分钟,无不适再站起。
·选对一双鞋:选择防滑、合脚、有支撑力的鞋子,避免穿拖鞋出门。
·服药后多休息:服用可能引起头晕的药物后,半小时内尽量减少活动。
健康管理要跟上: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一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骨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咨询医生或社区护士,了解父母的跌倒风险等级。
【紧急情况】 :
教会父母自救,万一跌倒,请牢记:安全第一,不要轻易起身!首先要判断是否属于以下
①剧烈疼痛,感觉某处(尤其是髋部、背部、手腕)无法动弹。
②关节变形或肢体出现不正常的姿态。
③头部撞击地面后,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恶心呕吐。
⑤大量出血。一旦出现任何一种情况,请保持原地不动,立即使用紧急呼叫设备、大声呼救或用手机拨打120!
只有在确认没有上述紧急情况,自觉身体无大碍时,才可以尝试以下
【安全起身步骤】“翻身侧卧→手撑跪起→扶物站起”的步骤缓慢起身。


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老年人跌倒并非无法避免的宿命。USPSTF的新指南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结合科学的运动与个性化的干预,是当前预防老年人跌倒最有效的途径。
从今天起,
陪父母散一次步,
检查一下家里的防滑垫,
和医生聊一聊他们的用药方案。
每一个微小的行动,
都是在为父母的晚年,
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守护好他们生命中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 吴延, 王广玲, 聂作婷, 等. 2022年版《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0):1159-1163, 1171.
[2]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Nicholson WK, Silverstein M, Wong JB, et 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2024;332(1):51-57.
作者:刘明男 程江丽 何介清 易丙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