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铜协作破难题!精准锁定罕见病原体,铜仁市人民医院成功救治重症解脲脲原体感染早产儿
近期,东莞市人民医院驻点帮扶铜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专家、副主任医师袁庆春带领新生儿科团队,成功救治一例早产儿解脲脲原体感染重症病例。



病情告急:早产儿陷入治疗僵局
胎龄31周的早产婴儿出生后,出现呼吸急促、呻吟症状,期间还出现了发热,查血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当即就诊于铜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
早产儿救治过程中常常面临呼吸关、循环关、喂养关和感染关,每一关的难度都大。新生儿科医疗团队经过全面评估,采取了精细化诊疗与护理策略,以精湛的技术和细心的呵护帮助患儿渡过了“重重关卡”。
患儿刚到科室,经过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及常规抗感染治疗,患儿顺利撤离有创呼吸机,改予无创呼吸机治疗,复查炎症指标有所下降。但没过几天,患儿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复查胸片提示肺部弥漫性渗出。“病原体尚未明确,患儿有重新插管风险,当时治疗团队陷入诊疗困境,急需突破方向。”铜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师黄永倚回忆道。

临床破题:抽丝剥茧锁定不典型病原体
东莞帮扶专家袁庆春在查房时敏锐发现异常:患儿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肺部渗出增多,常规抗生素效果不理想。其母亲孕期有绒毛膜羊膜炎病史,这提示可能存在垂直传播的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接着重新梳理患儿母亲病史,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与流行病学特征,袁庆春提出:“患儿有解脲脲原体感染的可能性,解脲脲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早产儿免疫系统脆弱,易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慢性肺部疾病或神经系统损伤。”有了治疗方向,他迅速指导团队完善针对性检测。
关于检测方法的选择,医疗团队也作了精准分析,比如:临床上使用微生物培养法作为诊断解脲脲原体感染的金标准,但耗时长,且灵敏度低;宏基因组测序(mNGS)可同时针对多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尤其适用于新发病原体及罕见病原体的检测,但费用昂贵;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凭借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相对合理的费用,是目前临床检测解脲脲原体的首选方法。征得家长同意,最终决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患儿确诊为解脲脲原体感染。


分层攻坚:个体化治疗稳定生命体征
面对患儿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的挑战,新生儿科医疗团队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
1. 精准抗感染:依据抗菌谱及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点,结合患儿目前的感染部位,调整抗生素方案,并严格监测不良反应;
2. 呼吸支持:采用无创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维持氧合同时避免肺损伤;
3. 多系统维护:通过肠外营养支持、微生态调节及神经功能监测,降低并发症风险。
经过42天救治,患儿肺部炎症吸收,生命体征平稳,已康复出院。

帮扶赋能:从“救急”到“强基”的蜕变
面对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铜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迎难而上,用42天的坚守与专业,书写了一个守护生命的故事。不仅成功挽救了患儿,更让年轻医生团队掌握了系统性应对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的临床思维。
自2025年1月,袁庆春到科室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他不断通过理论授课、教学查房等形式,进行传、帮、带,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医师传授医疗技术,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为患儿家庭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
什么是解脲脲原体?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归属于脲原体属,支原体科,是能独立存活且自我复制的最小微生物之一。
健康的成年女性生殖道中UU的阳性率约为40%~80%,以25~34岁为主,妊娠期女性UU检出率高达80%。围生期UU感染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产时感染,垂直传播率为18%~88%。
解脲脲原体感染与自发性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败血症、脑室内出血、脑积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新生儿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新生儿感染,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喂养不耐受、发热和惊厥等。研究显示,解脲脲原体感染以女婴多见,生后1~7天检出率最高。
对于高危新生儿,应重视解脲脲原体的早期筛查,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化验结果等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和治疗,尽可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