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铜仁】李晓静:采血室的“飞针绝活”,如何让患者不再害怕扎针?(附视频)




致守护生命的追光者
门诊室的轻声问诊、手术台的专注凝视、病房里的温暖叮嘱…… 每个瞬间都闪耀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当白大褂拂过岁月,您用仁心编织健康的羽翼,让无数平凡时刻成为照亮他人的星光。
健康铜仁诚挚推出《我的从医路—— 回望初心谈感想》专栏,邀您分享从医故事:可以是初入职场的热血誓言,可以是与患者并肩的温暖记忆,也可以是时光沉淀后的初心感悟。您的每段文字,都将成为同行者的灯塔,让更多人看见医者的赤诚与担当。
此刻,我们备好纸笔,等您将笑泪与感动化作墨香,共同书写医者精神长卷,让初心在分享中传承,让温暖在文字里流淌—— 期待您的故事,为健康铜仁添上最动人的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铜仁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 主管护师 李晓静的初心、感想。


在铜仁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的采血室,每天都要迎接上百位患者。
这里的空气里常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候诊区的座椅上,总有人攥紧袖口,目光落在我们手中的针头时会不自觉地发紧。
我从事采血工作多年,深知 "一针见血" 四个字背后的分量。
传统穿刺手法有时会让患者尤其是血管条件复杂的人承受不必要的疼痛,这让我决心改变。医院开展 "如何提高一针见血成功率" 的 PDCA 项目时,我主动加入,开始钻研 "飞针" 技术。
飞针的核心是 "快、稳、准"。30° 左右的角度快速刺入,靠手腕弹性控制深度,减少针体在皮下的停留时间。
我们对着文献和视频反复琢磨,在实践中发现,老年患者弹性差的血管适合 15° 浅角,肥胖患者则需要加大角度。这些个性化方案,都是在一针针的尝试中总结出来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患者的反馈。受检者看着几乎没渗血的针眼说:"还没感觉就完成了。" 他的话像一股暖流,冲散了每天上百次重复操作的疲惫。
技术是缓解疼痛的 "无影良药",更是医患信任的纽带。
未来,我会继续在针尖与血管的方寸之间精进,让每一次穿刺都成为传递温暖的开始,用稳稳的一针,守护患者对医疗的第一印象。
供稿:铜仁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 主管护师 李晓静
来源:健康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