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详细

世界肥胖日铜医在行动——“营养+运动” 助力科学减重

发布时间:2025.05.12 来源部门:内分泌科 张彩云
字号: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5月9日,铜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血液联合支部,举办以改变系统 更健康的生活”为主题的义诊和宣教活动,从而提高群众对肥胖症的认知重视,防治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图片

    

活动现场,医护人员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免费测量血糖、血压、身高、体重、BMI、腹围等。专家们根据测量结果做出详细讲解,并提供健康营养咨询,针对超重和肥胖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膳食营养指导。

   

图片

     

本次活动旨在增强人民群众合理饮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群众了解肥胖的危害,倡导“营养+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科学减重抵御肥胖。

      

图片
图片

肥胖症科普

 

1.肥胖是一种疾病

肥胖是一种病吗?答案是肯定的。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把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通常,脂肪组织并非在全身均匀分布,腹腔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比例存在个体间差异,故呈现出对人体代谢影响的不同表现特征。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两种,通常根据腰围、BMI、内脏脂肪、瘦体重及代谢异常来划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肥胖的潜在危害

肥胖并非简单的“穿衣显胖”,而是全身系统的“无声抗议”。肥胖症作为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会为身体增加“遇见”其他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机会,同时也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和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病因。此外,孕产妇肥胖会给孩子和孕产妇自身带来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肥胖的评估

2024年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一大重点在于细化了肥胖分级,将肥胖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并提出分级管理建议,而实现分级是根据个人的体质指数、腰围数据、体脂比等参数。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BMI的正常范围因年龄、性别和地区而异,对于成年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设定的正常范围是18.5-24.9kg/m²。在中国,成人的BMI正常范围通常定义为18.5-23.9kg/m²。BMI<18.5kg/㎡为体重过低,24.0kg/㎡≤BMI<28.0kg/㎡为超重,BMI≥28.0kg/㎡为肥胖。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建议BMI适宜范围为22.0至26.9kg/㎡。7岁以下、7-18岁、妊娠期妇女和肌肉发达的运动员等特殊人群不适用此标准。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正常腰围定义为小于85厘米(男性)和小于80厘米(女性),男性腰围在90厘米及以上的,或女性腰围在85厘米及以上时,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往往意味着内脏脂肪超标,这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紧密相关。我们可通过以上指数来检查自己究竟“胖不胖”。而想要进一步了解自身情况,还可以通过检测体脂比来测算,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超过25%(男性)或者30%(女性)定义为体脂过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过度减肥不可取

要正确看待脂肪,超重人群要减重,体重未“超标”的人群也不必过度减肥。脂肪并不可怕,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能提供能量、保护器官、维持体温、促进皮肤头发的健康,能帮助身体抵御疾病;脂肪还能在人体遇到应急状态时,保护我们免遭意外。因此,建议人们在标准体重范围内,可以增加5%到10%的体重。肥胖是一种病,过度减肥也是“病”。过度减肥容易造成闭经、免疫力低下、气虚等症状。过度减肥人群往往还存在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贲门松弛、反酸明显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肥胖人群的饮食治疗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合理的饮食规划是控制体重、改善健康状况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饮食指南:

①控制热量摄入。一般而言,成年女性每天热量摄入宜控制在 1200-1500 千卡,成年男性则控制在 1500-1800 千卡。在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的基础上,使摄入热量低于消耗热量,以每天热量缺口在 500-600千卡,每周减轻 0.5-1 千克体重较为合理。

②调整饮食结构。要增加蔬果摄入,每天应摄入至少 5 种蔬菜,总量不少于500克,其中绿叶蔬菜应占一半以上。水果摄入量为 200-300 克,可选择苹果、梨、柚子等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蔬菜以清炒、凉拌等方式为主;要保证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同时要控制摄入量,一般按每千克体重摄入1-1.2 克蛋白质来计算;要限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0%-30%。减少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

③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避免睡前进食;控制餐量,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如薯片、火腿肠、方便面、可乐、果汁饮料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6.肥胖人群的运动干预

肥胖人群进行运动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强度和时间,逐步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肥胖人群尽量不要采用增加关节负担的运动,如跑步、登山,可以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 3 - 5 天进行。比如每天进行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或者每次运动 40 - 50 分钟,每周进行3次。也可适当结合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消耗更多热量。运动后注意拉伸。肥胖人群的运动干预方案应以注重安全为原则,在运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BMI、体能、基础疾病和肥胖症相关疾病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及时随访运动执行情况,并进行动态评估,适时根据心肺状况作出调整。

图片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